〔2022〕306号
关于做好2023届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
各学部(院):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以及教育部、北京市委和市政府的有关要求,全力做好我校2023届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现将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人才是第一资源,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坚持党建引领,坚持就业育人导向,进一步落实“三保一争”促发展专项行动,建立健全有组织就业机制渠道,校院领导班子带头将毕业生就业工作融入学校整体发展,形成全员抓就业的良好氛围,促进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二、强化育人导向与指导服务
(一)深入推进就业育人。将就业教育与指导作为“三全育人”的重要内容,与加强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统筹推进,深入开展“成才观、职业观、就业观”就业创业主题教育活动;继续举办“永远跟党走,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毕业生就业创业先进典型宣讲活动,引导毕业生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主动投身基层一线,到国家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要领域就业创业;引导毕业生保持平实之心,从实际出发选择职业和工作岗位。
(二)全面提升指导与服务。数字化赋能就业创业指导与服务,完善分阶段、全覆盖的大学生职业生涯与就业创业指导体系,把生涯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校院两级携手开展 “入学适应、能力提升、发展定向、求职攻坚”四阶段的全程化生涯教育,帮助学生尽早做好职业发展准备。加强就业创业课程体系建设,提升教学质量和实效。通过校企供需对接、职业规划大赛、简历撰写指导、面试求职培训、考研考公考编指导、创新创业等多种形式,按照“一生一策”“一人一档”精准开展就业创业指导与服务。重点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业困难、就业困难毕业生,建立帮扶工作台账。
(三)深入开展宏志助航计划。配备优秀师资,优化培训内容,继续组织实施“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宏志助航计划——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培训项目”,开展线上线下就业能力培训,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四)做好招聘信息精准推送。充分运用“互联网+就业”模式,推动线上就业服务转型升级,在信息发布、人岗匹配等环节提供精准便捷的线上服务。用好教育部24365招聘平台,指导毕业生、毕业班辅导员、就创专员及时注册使用平台,确保有需要的毕业生都能及时获得就业信息。
三、千方百计开拓就业市场
(五)深化就业市场建设。围绕北京市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两区”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等重点领域建设,多渠道开拓资源,联动校院两级、线上线下、校际之间、京内京外四个维度建立立体化就业市场。深入开展校院领导班子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贯彻1+3+N融合发展战略,走企业、进政府,深化多领域政校企合作,拓宽就业渠道。深入建设“优质就业创业基地”、“创新创业实训基地”“双百”基地,深挖优质就业岗位资源。充分挖掘校友资源,建立校友促就业的长效机制。
(六)发挥校园招聘主渠道作用。积极举办线上线下校园招聘活动,主动邀请用人单位进校招聘,支持学部(院)举办常态化“小而精,专而优”校园招聘活动。探索以“线下+线上”“直播带岗”形式,分层次、分类别、分行业举办各类招聘活动。
四、积极促进创业带动就业
(七)开展国家级创院建设。规范创新创业教育管理,使其切实融入到人才培养各环节,使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成为衡量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让“敢闯会创”成为新时代优秀卓越人才的必备素质。推进“创业师资+专业师资”、“校内师资+行业师资”建设,推动建立健全双创师资的激励保障机制,扩大校内创新创业教育专职师资及校外企业创新创业导师数量。通过企业挂职、研修、培训等着力提升校内师资专业化水平,培育具有创业经验的师资队伍,打造专家化的“创专融合”复合型师资队伍。整合政府、高校、企业等资源,多方位构建“政产学研”协同创新载体,优化创新创业服务体系,贯通人才培养、成果转化、创业孵化链条,推动构建“多载体、全链条”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创新创业新生态。
(八)深化创新创业教育。面向“四新”,推进跨学科的交叉型创新创业课程,构建“通识平台课+嵌入式专业课+行业精英课程”三层级、多向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依托全国首家“北工大-小米创新创业工作室”等,开发开设新一轮“产教融合课程”,推进学校与华为、小米等企业在创新创业课程建设方面的合作共建,将企业的新技术、需求融合到课程里面,真正做到产教、科教融合。开设第二期“创新创业”微专业,在具有创新创业培养潜质的学生中,进行选拔和定制化培养。通过系列的课程学习、辅导培训和实践训练,使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明显增强。吸引企业资源、校友资源和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投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把创新创业教育打造成为跨学科、个性化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
(九)办好创新创业大赛。组织参加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京彩大创”北京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依托北京市大创板培育基地、国家大学科技园等为获奖团队提供场地、资金、孵化服务等多方面支持,促进团队的孵化、成长与发展,推动大赛获奖创业项目转化落地。
(十)营造创新创业氛围。校部(院)两级携手,持续举办丰富多彩的创新创业实践类活动。进一步加强创客空间规范化管理,落实创客空间相关制度。推进校内外创新创业实训基地联动,增强实训基地活力。完善创新创业团队交流平台搭建,扩大由校友、企业家、投资人等构成的校外创新创业导师队伍,通过沙龙、路演、“一对一”等形式加强创业帮扶指导。
五、完善就业与招生培养联动机制
(十一)健全完善就业反馈机制。教育部把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作为“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学科专业设置和评估、招生计划安排等工作的重要依据,实行高校毕业生就业去向落实率红黄牌提示制度。建立完善就业与招生、培养联动的有效机制,将毕业生就业状况跟踪调查结果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参考。
六、进一步加强工作保障
(十二)压紧压实工作责任。落实就业工作“一把手”责任,把毕业生就业摆在突出位置,列入领导班子重要议事日程,定期听取就业工作进展情况汇报。建立健全主要负责同志亲自部署,分管领导靠前指挥,就创专员、辅导员、班主任、任课教师、导师等全员抓就业的工作机制。
(十三)加强工作队伍建设。加强就业创业工作办公室建设,支持就业创业专职辅导员开展工作。组织开展就业创业专员、毕业班辅导员、班主任等全员培训,加大资源供给,加大关心关爱。
(十四)做好就业统计与政策宣传。严格执行“四不准”“三不得”要求,精心指导毕业生(含结业生)及时完成毕业去向登记。多渠道、全方位宣传促进就业创业政策,营造全员支持大学生就业创业的良好舆论氛围。
就业创业指导中心、创新创业学院
2022年12月